原来每个国家都有一条“胡焕庸”线
这几天,一条82岁高龄的地理分割线又火了。这就是中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也称作“胡焕庸线”。
该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将中国分割成两部分。线两侧的面积比为57%:43%,两侧的人口比却是5.8%:94.2%,两端GDP比例为4.3%:95.7%,都很悬殊。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灯光图也显示,夜晚的中国在“黑河-腾冲线”东南部更亮。
“胡焕庸线”也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古代农耕和游牧民族分界线,就连“八纵八横”高铁网、物流运输密度、春运迁徙路线,甚至QQ同时在线人数,都有意无意的和这条线基本重合。
读懂了这条线,似乎也就读懂了背后的中国。这条线也成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甚至投资人和企业家们最关注的人文地理分割线。
其实这类地理分割线是人口、经济分布不均匀的线,也是划分繁华与寂辽的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国家都被这条线“分裂”成两块。
全球其他主要国家,有没有自己的“胡焕庸线”?他们的地理分割线背后有什么秘密?
先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是NASA的夜晚灯光图,美国是这样。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布,与NASA灯光图对比,就能发现美国的“胡焕庸线”。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割线是一个不规则的U型线。
算上阿拉斯加、夏威夷及其它的一些海外领地,U型线内外的面积大约为50%对50%,人口比例为14%:86%,GDP比例约为11%:89%。虽然比例没有中国的悬殊,但仍然有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
美国U型线也和“胡焕庸线”类似,与美国的地形、降雨量分割线基本吻合。美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西海岸、五大湖沿岸、密西西比平原和南部德州、佛州,避开了中西部地势较高的落基山脉和科迪勒拉山脉。
自然地理分割线影响了美国人的定居和迁徙。下图是基于通勤人士路线和频率作出的美国主要大都市圈分布图,U型线内外大都市的比例为15%:85%。
美国大都市通勤线束图(来源:journals.plos.org)
通过U型线,我们也能大概找出美国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新英格兰”地区,南部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西部华盛顿州到加州沿岸,还有五大湖区。
再看看欧洲第一强国——德国。他们是否存在较明显的地理分割线?
与中美不同,德国的“胡焕庸线”更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二战战败后的德国,被“冷战”东西方阵营分区占领,形成东德和西德。而处于东德全境之内的柏林,也被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下图右侧),分属东、西德领土。
当年东、西德的分界线,也为今日德国的人文地理分界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当年分割东、西柏林的柏林墙,今天对柏林的影响仍存在。
两德统一25周年之际,德国《时代周报》发表文章《被分割的国家》,充分反映了德国当前的地理分割线和“前东、西德”如今的现实差异。
下图是柏林夜晚灯光图,参照上图中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可以看到西柏林目前的繁华程度仍然高于东柏林。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千欧元)。整体上,前西德地区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前东德,收入分界线几乎和前东西德的分界线完全吻合。
在农业方面(用农场面积表示,单位:公顷),可以看到前东德地区农业占比明显高于西德,也表明西德的工业化和服务业更发达。
还有个有趣的指标:每万人的房车拥有数。下图显示,前东德地区除了柏林周边,整体的房车拥有数都低于西德。要知道,热衷度假的欧洲人认为房车旅行是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他们爱把车开到公园、营地里,在房车里住上几天。
“冷战”过去了26年,两德统一也已28年,但前东德地区除了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少数城市,其他地区仍和西德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前西德与东德的面积比例为7:3,而GDP比例为8.75:1.25。两地巨大的经济悬殊,使大部分的外国投资仍偏向选择西德地区。
还有一些高纬度国家的人口、城市分布与温度息息相关。
加拿大由于北方太冷,其超过90%的加拿大人口居住在距离美国边境250公里以内的南部地区,因此加国的“胡焕庸线”也大致位于此线附近。
加拿大人口密度分布(来源:www.pinterest.com)
上图右上角的温莎-魁北克走廊,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包括最大城市多伦多、首都渥太华、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这里也与美国很近、地处五大湖区,与美国的人口分布情况类似。
同样,加拿大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也产生在南部与美国接壤的地区。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都是移民和投资者热衷的城市。
另一个怕冷而全国人民都爱住南部的国家,就是北极熊俄罗斯了。
俄罗斯的“胡焕庸线”是一条近似斜线,基本分割了俄罗斯的欧、亚地区和南部地区。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就占了全国的75%。
也因此,俄罗斯的大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等,都位于该线的左下方。而线的右边,广袤的西伯利亚只零星的出现几个人口较密集的聚集地。
再来看看海外投资第二大热门国家——澳大利亚。
澳洲地广人稀,其“胡焕庸线”可以大致用一条分割东西部的直线来表示。澳洲大部分人口位于直线以东,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城市。线的西部只有零星的城市。
澳大利亚人口密度(来源:www.researchgate.net)
了解过澳洲自然环境的人,自然知道这与澳洲地形有关。澳洲超过70%的领土是沙漠,而真正适宜居住的领土约为20%。这样看来,澳洲的人地分布,似乎比中国更不均匀。
澳大利亚沙漠分布(来源:www.ikonet.com)
日本的“胡焕庸线”,则是一个倾斜的矩形。矩形内的关东平原(东京)、浓尾平原(名古屋)、近畿平原(大阪、京都、神户)、濑户内海沿岸和九州岛的福冈,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本州岛的三大平原、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避开了日本的主要火山地带,形成众多地势平缓的海港城市。而这一矩形分割线内的GDP占日本总GDP约八成。
矩形内的东京、名古屋、大阪也就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和外国人投资最热衷的城市。而举行以外的地区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几乎都向东京都、大阪京都神户、福冈等地流入。
日本地形图(来源:www.tcgs.tc.edu.tw)
再看看法国的人口分割线。
法国是典型的一城独大(首都)型,类似的还有西班牙。大巴黎都会区(下图圈内)的人口就占全法国人口的20%,GDP占全法国近40%。
难怪在法国小说中,大家经常看到“巴黎人”和“外省人”的区别了。
法国人口密度(来源:法国统计局)
最后看全球的人口分布。
世界的“胡焕庸线”可以较简单粗暴的概括为“深V地带”,该地带内的西欧、印度、中国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当然,还有美国、埃及北部、西非、巴西东南岸、东南亚爪哇等人口聚集地。
世界人口密度(来源:www.cartograf.fr)
最后一张图,我们不划分割线,大家感受一下全球人口规模和密度最大的都市圈,主要包括:
亚洲: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曼谷
欧洲:伦敦、巴黎
北美:纽约、洛杉矶、芝加哥
南美: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
世界人口密度及大都市圈分布(来源:www.cartograf.fr)
整体来看,全球人口分布情况可以参照一百多年前,麦金德提出的“世界岛”理论,他也是陆权说的提出者。他的理论是地缘政治学的核心学说。
麦金德认为,亚欧(有时算上非洲)大陆实际是完整的大陆,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75%,自然资源占地球的50%。谁控制了东欧-中亚广袤的中心地带,就控制了这个“世界岛”,随之也就控制了世界。
除此之外,美洲大陆(南北美)、大洋洲仅为次中心和次大陆,其重要性无法与“世界岛”相比。
世界各国的地理分界线始于自然地理分割线,主要包括地形、降水量、温度分割线。这一点,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均有这种特征。
自然地理分割线会影响人类的迁徙,人口密度分布基本也与自然地理分割线吻合,从而进一步形成人文分割线。这也就产生了经济活动、都市圈、通勤等一切人类活动。各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也显示,人口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是正常现象。
人口聚集的地方,就产生了财富。整体来看,人口聚集地形成的大城市,都是该国经济发达地区,如日本的东京、大阪,美国的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欧洲的伦敦、巴黎等。
人口的迁入对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了解人口分布情况至关重要。也正因为此,东亚、东南亚、西欧、北美也成了投资者们最热衷的目的地。
其中,西欧和北美经济发达、制度成熟,而东亚和东南亚新兴国家众多、经济发展快,都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投资地点。
对全球和主要国家的人口分布有了整体概念,便能了解哪里经济更活跃、有活力。
人多了,对于住房的需求会增加;人多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就会水涨船高。
总之,人多的地方更容易产生财富。
附读: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的诞生
1935年,34岁的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他平生最重要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
这篇文章的末尾,是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地图,在地图上画了一条区分人口稀密程度的界线,一头是东北黑龙江的爱辉(今天的黑河),一头是云南的腾冲,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线的东南边,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占96%,线的西北边,面积占 64%,人口只占 4%,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
胡焕庸线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解放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2009 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胡焕庸线很牛逼
历史上,分界线有很多种,但是像胡焕庸线这样被列为重大发现、被写进教科书的却只有这一条,那么它究竟牛在哪里?
1935年胡焕庸先生用手工画图发现的“爱辉-腾冲线”
首先,胡焕庸线是用“大数据”算出来的。据胡焕庸的学生吴传均院士回忆 :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估计有4.75 亿,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子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手工画2万多个点,再计算等值连线,耗费的工夫是惊人的。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
更牛的是,不管历史如何摔打,胡焕庸线总不倒。八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版图形状从海棠叶变成了雄鸡,人口从4亿多变成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
1935-2010年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基本围绕胡焕庸线波动
1935年,胡焕庸线东侧人口占为96%,到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东侧人口占比是94.2%,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4.1%,2000年第五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9%,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7% ,70多年之间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其多寡悬殊之持久,有如此者!”。
最牛的是,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在诗人眼里,胡焕庸线是边塞与田园风光的分界线,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边是“杏花春雨江南”,西边是“白马秋风塞上”。
环境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从地形和气温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低温高寒地区,东侧地形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东北地区除外)。从降雨量看,胡焕庸线基本与400 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这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农业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老司机眼里,胡焕庸线是高速公路网和收费站的分界线。
在买房人眼里,胡焕庸线更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中国所有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包括西部地区的大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昆明集中都在胡焕庸线的东边,甚至所有住房均价万元以上的城市、绝大多数实施限购的城市,也都在东侧;而西侧的大城市仅有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几个。
总之,不管你喜不喜欢,胡焕庸线就在那里,摔不倒、打不破。
胡焕庸线两侧为何差异大?
胡焕庸线两侧这么大的差异,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气候。
根据中科院王铮、吴静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胡焕庸线是历史气候变化的产物,在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汉唐时期,尚未出现胡焕庸线。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30年到1260年期间,中国大陆气候发生突变,气温逐步下降,降水明显减少,这与世界公认的中世纪温暖期结束时间一致。
从那时起,各种旱涝灾害的分布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最终锁定两侧的生态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
当然,胡焕庸线的形成与人为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历史上的战乱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使得古代的人口从北方向东南地区迁移,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也产生一定影响。
突破“胡焕庸线”是一个科学问题
几十年来,为了改变东西部人口分布的差距,改变胡焕庸线,有很多“人定胜天”的设想和努力。
例如开放“全面二孩”的政策。2015年10月底,国家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但对于西侧地区,全面二孩只对城市有一定影响,对农村影响不大,而对于东侧则是城市、乡村全方位的影响。因此东侧地区生育率回升可能更明显,总的趋势可能是东侧地区人口比例进一步增加,西侧地区人口比例可能减少。
在气候变化方面,全球变暖对两侧地区都有压力。全球变暖是当前面临的首要气候问题,胡焕庸线东侧地区可能面临海平面上升、降水量波动加剧等问题,但西侧地区同样面临压力,全球变暖导致西侧地区降水量增加,蒸发量也随之增加,缺水干旱并不能显著改善,而且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可能会更大,资源环境将面临更大压力。
在经济动力方面,聚集第三产业和中心城市的东侧地区更能吸引人口流向。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日益转向第三产业,但是这些产业大都集中在胡焕庸线东侧地区。短期内,即使西侧地区大力发展三产和中心城市,也主要是吸引西侧农村人口向本地区的城市集聚,人口的分布大势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很难出现东侧人口向西侧大量转移的现象。
总之,如何突破“胡焕庸线”,是一个科学问题。
胡焕庸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提及“胡焕庸线”,使其再次引发舆论关注。自1934年首次被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开创者胡焕庸提出至今已80年,“胡焕庸线”当年是如何做出的?它有着怎样的意义?80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建设、西部移民,一浪高过一浪,而“胡焕庸线”却一直未变。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杨云彦,前者曾就读并任教于胡焕庸生前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与胡焕庸多有交集,后者曾师从胡焕庸。他们介绍,“胡焕庸线”显示了自元代以来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格局,直至今天,这一格局仍未改变。
80年前 大致划分中国人口东西分布
“‘胡焕庸线’是1934年就提出来的”。王铮介绍,当年针对有人提倡大规模向西移民,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开创者胡焕庸研究了中国的人口分布,在《论中国人口之分布》论文中首次提出瑷珲(黑河)-腾冲线即“胡焕庸线”,并于次年发表在《地理学报》上。该线是一条贯穿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从中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原名“瑷珲”)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大致划分出了中国人口在区域上的分布。
王铮指出,“胡焕庸线”是中国生态条件突变的一个梯度带,严格讲是一条接近直线的曲线。其中,线以东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线以西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
“胡焕庸线”看起来简单,但由于没有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也没有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据老一辈学者回忆,完成前的工程量有数月之久,极为繁琐。胡焕庸首先根据分散的人口统计资料,补充自己学生的调查,以了解全国各县市人口数据,再以1点表示1万人,将约2万个点一一落实到地图上,最后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才最终得到了中国首张完整的人口密度对比线。
80年后 QQ数据再次印证“胡焕庸线”
胡焕庸所发表的成果后来陆续被美国《地理学评论》及英、德等国的著名地理期刊介绍或转载。二战期间,黑河-腾冲线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被译成英文供当时军民参考,并被西方学者称为“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因此“胡焕庸线”不仅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胡焕庸线”的生态环境分界意义陆续得到了地理观察的佐证。1950年代的地理研究发现“胡焕庸线”在中国中部和北部实际上是东南季风影响的尾闾线,在西南地区是西南季风的影响西界。1995年前后,王铮和其他学者陆续撰文,指出生态环境脆弱带基本沿“胡焕庸线”分布。即“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貌灾害分布集中,并以此为界限呈现出西北的无涝区向东南洪涝区过渡的特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杨云彦曾师从胡焕庸。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总结“胡焕庸线”是对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一个高度精练的描述,在中国人口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背后,有一系列地质、气候、人文、经济方面的决定性因素,它对科学认识中国国情,合理安排国土布局,具有很强指导作用。
“胡焕庸线”划定后80年间,几次全国人口普查都表明,“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比例与1934年相比出入不大。如2000年中科院国庆小组的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集聚了全国约94%的人口,与1935年东南侧人口约占96%相比相差不到2%。2014年4月全国2亿人QQ同时在线的数据分布图也再次印证了与“胡焕庸线”的高度吻合。
杨云彦称,从“胡焕庸线”发布以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巨大差异并没有明显改变,预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在元朝以后形成
根据王铮与学生基于中国2000年来人口地理演变模型分析,“胡焕庸线”所折射的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出现于13世纪以后。“1230年到1260年暨宋元两代之间中国有一个气候突变,30年间气温明显下降。”王铮介绍,这与世界上公认的中世纪温暖期结束时间一致。
在此之前的汉朝、唐朝和宋朝均处于中世纪温暖期,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那时西部地区相对湿润和富裕,人口也相对稠密。根据研究,汉代中国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地区。当时胡线以西西北地区人口是现代胡线以西人口的4倍以上。司马迁说西汉时“关中之地,於天下1/3,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即表明“胡焕庸线”西侧人口与经济相对集中。与此对应,长江以南地区则被视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如《史记》记载“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描述的就是上古时代长江以南多雨湿润、成年男子多不长寿的现象。唐朝,“胡焕庸线”以西的人口也还比较稠密。元稹曾经写道,“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西凉州即现今甘肃省西部的武威,彼时以凉州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人口繁盛,桑树和柘木种植亦稠密,可推测人居环境良好。
宋末元初,气候发生突变,元以后气温逐步下降,降水明显减少。结合历史数据和气候变化世界模拟研究发现,中国在元初1240年左右开始出现“胡焕庸线”的人口分布特征。在此时期发生的气候突变奠定了今天中国季风气候的格局,使得东西部表现出显著的生态环境差异,西部地区沙漠化加剧,对东西部人口分布格局具有关键推动作用。宋代以前,江浙人口数稳定地低于“胡焕庸线”穿过的晋陕地区。宋代人口东西分布开始过渡。元代开始,江浙人口显著超过陕晋区,标志着胡焕庸现代人口线已稳定形成。
什么原因造成?
气候变化的产物
王铮认为,“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气候变化涉及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水、温度和地貌。”王铮表示,“胡焕庸线”以东为东南亚季风影响范围,降水充沛,相较“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好,该区域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壤发育条件普遍较好,气候的积温高,适合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相较而言,“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地貌多起伏、多荒漠、高原等极端自然条件地区,喜马拉雅山挡住了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东南季风到那里已经是强弩之末。“胡焕庸线”以西缺水少地的状况也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
王铮补充,除了气候原因,中国现今人口密度分布的形成与历史人为因素也有关系,中国南重北轻的人口格局是在唐末到五代之间开始形成的。晋以来的动乱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导致密集的北方人口纷纷南迁,客观上对于东西部人口密度分布有影响。
但他强调,对人口分布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气候变化。首先气候变化引起农业生产潜力改变,使农作物种植区域发生迁移。据王铮研究,近2000年来,中国发生了三次明显的气候突变,即大规模的气候变冷。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史料《竹书纪年》就有长江、汉江结冰的记载。第二个寒冷期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摄氏度到4摄氏度。王铮认为,那次突变使得中国降水明显减少,从而改变了农业生产潜力,驱动人口向东移动。公元311年发生的晋末永嘉之乱与公元290年左右发生的这次气候突变就存在时间上的吻合。公元1230-1260年间,气候再次突变,而且降水变化明显减少。这也是中国近2000年中最大的一次气候转变。此后没有什么大的突变,“胡焕庸线”就此形成并稳定下来。
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会
面对“胡焕庸线”东侧与北侧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胡焕庸曾感慨“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一直未变的“胡焕庸线”能否突破、从何突破成为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对此,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胡焕庸线”很可能继续锁定中国发展的空间格局,但可通过形成新型产业主导的枢纽—网络结构组织区域经济,促进西部发展。
专业化枢纽城市有助西部经济发展
就“如何打破胡焕庸线”,王铮表示,他个人对“打破”的理解是经济布局上的改变,其“突破”点可以是选择局部水资源条件好的城市,建立某些具有资源优势的中等规模枢纽城市。所谓“枢纽城市”应具备专业化职能,并与其他枢纽城市之间相互连通。承载枢纽的城市具有包括知识、市场和资源方面的溢出功能,这种溢出可将一个小地方创造为枢纽。例如浙江义乌、河北白沟,都成为某一专业化意义上的枢纽,具有领导小商品市场的地区领导力。同时要强调的是,考虑到水资源条件限制,这些枢纽城市应当限制在中等规模,例如以敦煌-嘉峪关为枢纽的旅游业产业体系,以克拉玛依为枢纽的北疆石油化工产业体系。王铮以自己去嘉峪关一带的观察,建议敦煌、酒泉、张掖可形成互相配合的旅游业产业网络。对于青海、南疆地区,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王铮认为,可以借鉴他国经验,重点发展某些产业机会。例如西安高新技术就比较发达。“胡焕庸线”以西的西北地区,多个城市处于计划中“一带一路”上,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起来,就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了。对于这个带,王铮认为目前重点要抓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为基础的服务业和制造业,耗水少,技术利用快。模拟证明提高区域信息化经济水平,可能带来从河西走廊到北疆的一个发展机会。地方和中央应该联手给予治理。
平衡发展不是人口平均化分布
杨云彦认为,“胡焕庸线”问题的核心在于科学的、可持续的、均衡的发展,而不是人口绝对的平均化的分布。应该按照国土功能区的基本要求,在做好生态脆弱地区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强对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话,在人口分布意义的“胡焕庸线”没有大的改变的同时,地区发展水平意义上的“胡焕庸线”,则有望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变,这应该也就是科学发展理念在地区发展方面的具体体现。
杨云彦说,人口分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关键在于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事实上各国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来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资本向后发地区的双向流动,填平区域发展的“鸿沟”,促进地区的均衡发展,通过投资于人、增强后发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也是越来越重要的方面。